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段文章,保持原意的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期货公司配资,让内容更丰富,字数变化不大。
---
古代史学家的记载不一定完全可信,这是因为他们自身都受到当时的认知和环境限制。比如,希罗多德这位历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描述了巨人和其他不符合现代科学认知的奇异生物。他还夸张地写出了波斯军队多达五百多万的大军数字。进入中世纪后,许多史家同样喜欢把敌军人数夸大到百万以上。咱们中国的古代史学家虽然相对严谨许多,但大多数人并没有系统的军事知识,因此在军队人数的统计和描述上也经常出现偏差。如今如果我们还轻易相信这些数字,那就显得过于天真和幼稚了。
展开剩余79%谈到古代军阵的占地面积,最好别用兵马俑的排列来做参照。因为兵马俑展示的是阅兵队列状态,而非实际战斗中的阵型。军阵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士兵所携带武器的长度和作战习惯。举个例子,撒克逊人的主要战斗武器是双手巨斧,英国的历史学家推测他们每个战士之间至少保持约三英尺(约0.9米)的安全距离,保证挥舞武器时不会相互干扰。古希腊人使用的白腊木刺枪长度超过3米,而马其顿人的色萨利长枪甚至超过了6米,正是依靠这种超长长枪,马其顿军队配合骑兵,在战场上多次击败古希腊传统方阵。
瑞士士兵原本装备约2.4米长的长戟,面对骑马下马的骑士,他们又发展出了长达5到6米的长枪。西班牙军团的长枪长度也超过五米,瑞士长枪兵和西班牙长枪兵之间的较量常常十分激烈,难分高下。中国步兵所使用的长枪普遍在三到五米之间,戚继光的戚家军更是使用一丈八尺长的长枪(用细毛竹制作,长度约5.76米)。这些步兵之间的间距必须足够大,以便能够有效挥舞长枪。不同民族根据战斗习惯,将士兵排列成厚度各异的阵型。例如,瑞士人喜欢用14乘14的小方阵;撒克逊人更喜欢纵深达10至12排的纵向阵列;古希腊方阵的纵深厚度通常在四至八人之间;而马其顿方阵则采取八到十六人的纵深厚度。对抗古希腊方阵时,马其顿人会采用16人纵深增加兵力厚度;而面对人数众多的波斯军时,亚历山大则用8人纵深布阵,最大化战线宽度以防止被波斯人包抄。中国古代的魏舒方阵则排列为五列纵队;秦军扫六合时的阵型分为三部分,主力本阵有38列纵队,前锋和后卫均为三横列。
不同时期的军队占用地面积也有很大差异。军队人数翻倍,所需占地面积往往增加十倍以上。明代军队中,一个25人的战斗小队,使用常见的长枪,所需阵地面积约为81平方米;而唐朝的百人小队占据的面积则达到了“广纵各20步”,约45米乘45米,总面积约2025平方米。四倍的兵力,却需要多达25倍的阵地面积。冷兵器时代的实战军阵远比兵马俑那种紧凑排列要松散许多。一万名步兵在战斗中所占的空间,是兵马俑的数十倍,至少达到一平方公里(约100万平方米),约为兵马俑展区面积的五十倍。
这些推算多数基于西方军事史学家对古希腊方阵的研究。汉朝、唐朝以及蒙古军队中骑兵比例更高,因此同样规模的部队所占用的面积要更大,可能是前述面积的数倍。到了热兵器时代,一万人的部队占地面积已经超过了20平方公里。冷兵器时代,两支约十万人的大军对阵时,所需的土地面积常常达到数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且还需考虑营地生活和阵地建设等因素。实地战场考察表明,高加米拉战役中波斯军队规模应约为十万人左右,而非传统西方历史记载中的百万大军。
冷兵器时代的大军行军长度也极为惊人。你能想象2000多人的行军队伍有多长吗?戚继光曾回忆,浙江遭遇过一支大约两千人的倭寇,队伍长度竟然达到了20里。明代大军行军时,数万兵力往往拉成长达数十里的长队,指挥官甚至需要派遣24个骑兵中队反复侦察沿途20多里的行军路线。行军长度和战场规模直接影响实际排兵布阵的兵力分布,这一点往往被古代文人忽视。
古代历史中军队人数的夸张,往往是缺乏军事常识的史家一味记录的结果。作为现代人,我们不应该轻易被这些夸大的数字所迷惑。
---
需要我帮你调整成更正式或者更口语化一点吗?期货公司配资
发布于:天津市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